首页 > 博友心得 > 云居寺“三绝”
云居寺“三绝”
 

    云居寺是北京有名的寺庙,几乎无人不知。我虽然没有去过,但知道寺内发掘出许多石刻经书,举世罕见。还知道寺里有一口舍粥大锅,大得几个人抱不过来,是荒年舍粥救济灾民用的,可供几百上千人同时吃。

  我住北京久矣,之所以一直没到云居寺去看看,觉得天下佛教寺庙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山门、四大金刚、弥勒佛、毗庐殿、大雄宝殿等之类,除了像云南大理崇圣寺供个特殊的佩带骷髅的大黑天王外,一般的佛寺不会有什么新花样。因而久居北京却一直没有去过云居寺。但觉得作为北京人,连云居寺这样名的佛教丛林也没有去过,终久是个缺憾,便趁近日无事,从电脑上查了查乘车路线,拣了个好天气,去了趟云居寺。

  游过之后才知道,原来的想法实在太想当然了,云居寺远远不只有石刻经书和舍粥大锅。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历史人文蕴涵,都极为丰富,不少是全国罕见的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石经山东麓,座西朝东,倚山而建,顺山坡迤俪向上,节节升高,后一殿的殿脚与前一殿的屋顶等齐。远远望去像是一级级翘角飞檐的台阶。倚山面水,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

  车子尚未开到近前,便看见庙门上的“云居寺”三个大字。进到寺内,穿过金刚殿,迎面是一座颇具气势的牌坊,牌坊上的“千年古刹”四个大字是前佛教协 会会长赵朴初的手书。说云居寺是千年古刹一点也不夸张,该寺始建于隋朝末年,距今至少在1300年以上。

  进入云居寺,穿过四大天王把守的山门,迎面是乾隆皇帝的御碑亭,上面锩刻的是乾隆来云居寺时题写的诗,后面便是弥陀殿。乾隆到处题诗,几乎他去过的地方包括寺庙都有他的题词或题诗,已经很不新鲜了。所以,我起初并没有太留意,只是很随便地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我的目光却被吸引住了。我发现这位也算博学多才的风雅皇帝把其中的一个繁体“云”字写成了“雨”。再仔细一看,又觉得不对,从字的整体比例看,“雨”不是一个完整的字,而是个字头。我疑惑了,是乾隆故意没有写下面的“云”字?还是因为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脱落了?觉得也不象,在神圣的寺庙,乾隆再玩世不恭也不会冒亵渎神佛之嫌而开这样玩笑的。是自然侵蚀?别处的字都比较完好清晰,惟独这个繁体的“云”字没有了下半截,好象也缺乏说服力。

  我终于在碑旁的说明牌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云”字既不是乾隆写错,也不是自然侵蚀所至,而是被日寇罪恶的子弹打掉的。在云居寺经历的1300多年间,历经岁月仓沧桑,多次被毁,但最厉害和最惨重的一次,当是日寇侵占中国期间。云居寺几乎被战火夷为平地。乾隆御诗碑上“云”字下面失去的“云”,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累累的侵华铁证。

  我急于要看云居寺的镇寺之宝-石经,急匆匆离开乾隆御诗碑,去寻找埋藏石经碑的地宫。刚转身,便看见北配殿门上有一块“舌血真经室”匾额。我心里一振,舌血真经?什么是舌血真经?我孤陋寡闻,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个说法。为了看个究竟,我向“舌血真经室”走去。看过“舌血真经馆”展品和介绍以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纸质经书陈列室。原来,云居寺的藏经不仅有石刻经,还有纸质经和木版经,称为经书之“三绝”。

  云居寺珍藏的纸经有二万多卷,大多是明代的刻印本和手抄本,十分珍贵,而最为珍贵的就是“舌血真经”了。

  “舌血真经”,就是用利器刺破舌头取血研磨,用血磨的墨抄写经书,就叫“舌血真经”。云居寺收藏的“舌血真经” 是一部《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妙莲寺比丘祖慧用舌血磨墨写成的。 祖慧是什么人? 资料上没有介绍,我在《宗教词典》和电脑上都没有查到。其实,祖慧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部《华严经》确实是用“舌血”写的。这样的经书别说是全国、就是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称得上是国宝。至于为什么要用舌血书写经书,同样资料上没有答案。我猜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表示心诚,舌通心,舌血即心血,用心血写经书,表示对佛是无比尊崇和无比虔诚的。另一个会不会是血和墨溶和书写出来的经书色泽鲜艳,不易退色,易于长期保存?这些只是我的猜测,到底为什么?只能由佛学专家来解释。

  与“舌血真经室”相对的南配殿,是“龙藏木经馆”。迎门是两个金色的“龙藏”大字,字体苍挺遒劲,大写“龙”字下面的拐钩中间是断笔,由此推测应当是乾隆当时手书原字。尚未迈进门槛,便有一股清馨的檀香味扑鼻而来,使人精神一振,倍觉神清志爽,心旷神怡。“龙藏”二字后竖立着一拍与屋顶同高的木制玻璃柜,里面装着满满的木刻经书。据介绍,“龙藏”木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刻于雍正十二年(公元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历时五年。共计718函、1662部、77000多块,全部用檀香木精工雕刻而成,堪称木版经书世界之最。浓郁的香气就是从珍藏在玻璃柜中的木板经发出。据了解,世界上现有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是保存在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再一部就是云居寺的这部《龙藏》了。

  云居寺的藏经,论名气当属石经。石经原埋藏在云居寺以东石经山的山腰上,共有九个藏经洞,只有第五洞雷音洞洞门敞开,没有封闭。其余八洞均用坚固石门封闭。石经山距云居寺约二公里,俗称“小西天”。为了妥善保存这批稀世珍宝,1999年7月在云居寺修建了恒温恒湿的“石经地宫”,将一万多块珍贵石经按原来顺序移入地宫。并于1999年9月9日时9分9秒举行了盛大的入藏仪式。

  “石经地宫”在云居寺南侧山坡上,地宫上面有一座压经塔,建于辽朝天庆八年,全称“续弥藏石经塔”,俗称“压经塔”。压经塔后面的高台上还有一座塔,名“开山琬公塔”。琬公,即生于隋末唐初的静琬法师,他是锩刻石经的倡导和首刻者,我们今天能见到稀世绝伦的石经珍宝,静琬法师有最大功德。此塔是静琬法师的圆寂墓塔,是辽朝通理大师为供奉琬公灵骨,于辽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而建的。

  “石经地宫”在压经塔下面,分两部分,前面开发的部分供游人参观,后面是全封闭恒温恒湿的藏经室。进地宫门以后,沿两侧台阶而下,进入参观区,透过弥藏室的一个个玻璃窗,可以看到码放有序的稀世珍宝——石经。我在玻璃窗前注目良久,一股崇敬的心情悠然升起,心里想,静琬法师开刻在隋末唐初,他圆寂以后,他的弟子们接续锩刻不辍,一直到明朝末年,历时近千年,才有了这一万多块珍贵石经。信仰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如果没有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是绝对坚持不了这么多年的。我想起了求解放的革命年代,有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心中崇高无上的理想,前仆后继,笑对死亡。我耳边依稀响起那首高亢入云的诗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才几十年啊,这首歌似乎已经听不到了,听到的是发财、贪污受贿、豪宅、名车、二奶……还有那上不起学的可怜孩子!主义呢?你还在吗?在什么地方?不会只是在书本里吧?

  刚进来的游客打断了我的思索,我蓦地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迂腐、太杞人忧天了?苦笑了一下,悻悻地走出地宫。

  外边的阳光依然灿烂,远处的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一切都和往常一样。

  云居寺除了佛教经书“三绝”以外,千年古塔和古碑也很珍贵。碑区在云居寺北侧,与“石经地宫”、“压经塔” “开山琬公”遥相对应。有“北塔”又称“罗汉塔”和四座唐塔组成,分布在方形平面上。“罗汉塔”最高最大,最有特点。什么特点?你听说过人脚踏两只船吧?这座塔却是一塔跨两朝,塔的基座建于隋朝,而塔身则是辽朝所建。为什么会是这样,介绍上没有讲,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塔基建成以后因故停了下来,就象当今流行的“滥尾楼”,到了辽朝才建起塔身。另一种可能就是,隋朝建成了完整的塔,后来经历天灾、主要水火雷暴,或是人祸、主要是战乱,塔身被毁,辽朝进行了不修。我觉得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