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馆点介绍 > 文物知识 > 文物普法资料
文物普法资料
 

1636095333145164.jpg  1636095345467991.jpg

禁止私自拆除文物建筑                                                                                             禁止倒卖长城古砖 

1636361861180241.jpg  1636361907521257.jpg

个人不得擅自开发野长城旅游                                                                               不能贩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

1636362025550443.jpg  1636362053839035.jpg

地下文物属于国家                                                                                            大型建设工程前要先考古勘探

 1636362224197823.jpg  1636362232746917.jpg

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要有资质                                                                      何为地下文物埋藏区   


我国文物法律保护的历史与现状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建立文物保护的有效法律机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物资源丰富且在历史和现实中遭受严重文物流失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中国对古物的收藏和保护历来十分重视,《大明历》中就有规定:“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内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说明在明代已明确规定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了。不过真正的文物保护则始于20世纪,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并成立了中国古物保管委员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保护法和第一个国家设立的专门保护管理文物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法规,如50年代初颁布的《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等,同时在中国社科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文物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20世纪60年代初国务院颁布了《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建议》(1960)、《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虽然这些法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够全面缜密,但他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文物保护法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文物保护影响深远。

      1973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转了外贸部、商业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商业管理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的意见》的通知,对于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打击文物走私、投机倒把活动,防止珍贵文物外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革”后,国家文物局先后颁布了《对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携带、邮寄文物出口鉴定、管理办法》、《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试行)》、《拓印古代石刻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加强了对文物出口、收藏、买卖的监管。     

      198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使我国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1987年后,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知》,对于打击盗窃馆藏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和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9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文物拍卖管理办法》、《关于依法没收、追缴文物的移交办法》等法规草案。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文物保护法需要经行调整修订。2002年10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2003年7月1日又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标志着我国文物法制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